300229 拓尔思
201211-30
从微博透视2012年十一黄金周
发布时间:2012 -11-30
分享至:
分享

       最近几年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旅游网络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游客从通过网络来获取旅游资讯,发展到讨论、分享他们的旅游信息与经历。社会化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同时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整个媒体传播环境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2012年十一黄金周,难得的八天假期在给广大民众带来欣喜的同时,也给大家留下了不少难忘的回忆,并带给人们许多启示。本文将透过微博带大家回顾十一黄金周中的点点滴滴,展示微博对传播环境的巨大影响,揭示微博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微博面面观——黄金周成“黄金粥”

      网络上,刚刚过去的黄金周被治安、宰客等负面声音所包围,很多人感慨黄金周出游“简直是花钱买罪受”,实情究竟如何?我们利用TRS SMAS对整个黄金周期间主要的微博言论进行采集,进行情景再现。

  

      微博是通过用户关系来实现信息传播,同时用户之间可以轻易互相关注或收听,而不需要任何认证,此特点使得微博具有受众面积广、参与者阶层广的优势。下面我们选取驴友、网友、官方三个与黄金周旅游相关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微博言论的展示。

      总体来看,黄金周旅游中最多的声音是人多票贵交通拥堵等抱怨。网友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中国门票之最贵”、“鼓浪屿被踩沉”、“海南人比水多”、“骆驼被累死”等调侃性言论上,及发生在华山的一起游客被捅伤事件。

      驴友作为黄金周最具发言权的群体,黄金周留给他们的可以用“痛苦”来形容,出门因高速免费“添堵”,景点被“成堆垃圾”与“人潮”替代、面临“上厕所困难”的窘境以及“百元炒面”、“千元客房”的畸高物价,及人潮带来的人身安全威胁等。

     从官方来看,景区管理部门作为黄金周最重要的治安秩序管理方,他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景点门票价格下调”,利用官方微博发布“游客限额”信息,谨防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有些景区管理方忽视了这一点导致最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微博速推“华山事件”

       十一黄金周期间发生的“华山事件”即10222时左右,内蒙古游客董立文及妻子王娇在华山景区因退票被捅伤。事后,当事人利用微博发起求助,热心网友“阿尔托莉雅_潘达刚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爆料华山事件“惊悚一幕”全过程,微博转发量一度飙升至近1.7万余次,引起全民聚啸。

      微博做为聚集普通民众信息、观点的舆论场,一条信息通过分析的转发后可以迅速在整个微博网络内传播,甚至流向其它媒体。以新浪微博为例,从整个“华山事件”的演变过程来看,与“华山事件”有关的微博最早发出是在事发当晚2329分,最高峰出现在104日,微博舆论场开始形成。

   数据来源:TRS社会化媒体数据中心

        从上图可看出,在新闻传播方面,微博较传统媒体凸显以下特点:一,微博具有及时性。事发不到1小时网友即在微博上发布相关信息,且微博舆论场的初始、渐进、高潮、衰退期均提前于传统媒体舆论场。传统媒体是在事件的第二天进行报道的;二,微博具有受众的群聚性。图中显示,微博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几十万的数值,有利的显示出其受众的群聚特性;三,微博可体现民众关注度。微博的篇数可以体现民众的关注度,同时微博数量起伏明显的走势准确的反应了民众在不同时间点对新闻的关注热度。

        综合以上特性,微博在传播及时新闻、报道突发事件、进行现场实况播报等推动舆情事件方面大大优于传统媒体,同时低成本也成为微博的一大亮点。

 

不可忽视的“微力量”

       由于微博信息主要通过转发来扩散,而微博的转发数量又以其粉丝的数量以及粉丝所嵌入的微博圈子有关。以“华山事件”为例,下图显示了微博舆论场中意见领袖所发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数量,其对新闻传播的作用可见一斑。

 数据来源:TRS社会化媒体数据中心

意见领袖身份多元化,成为扩大传播的利器

       在转载量排名前十的微博中,媒体人、游客、微博网络红人共有6人,包括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知名地产商任志强、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等人士,意见领袖身份的多元化成为扩大传播范围的利器。而这排名前十的意见领袖中,平均4,100,545的粉丝量,为一起治安事件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提供了载体,让华山景区管理方这个当事人成为舆情的核心,同时也给华山事件相关负责人带来了舆论压力,最终“惊动”陕西省长出面表态“追责到底”。

 

意见领袖“前置化”,有利引导信息传播导向

       除多元的身份与巨大的粉丝数之外,结合发微的时间来看,86%的意见领袖发微时间集中在事发前两天内,说明意见领袖的位置被极大的“前置化”,介入到信息早期的发现和挖掘阶段,在信息最终流入社会大众流量之前,已左右了信息的流动方向,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速与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的。

       分析转发量最高的前十条信息中,关于呼吁正义与报道事件状况的微博共有8条,说明在微博舆论场中,提供观点与信息的意见领袖与具有正义感的意见领袖并存。

 

结论

       从微博透视十一黄金周,微博所反映的真实的社情民意,对公共事件传播的推动力,及对这个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影响,值得我们对微博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思考:(一)政府应对速度还应更快些。网友得知公安正式介入是第二天晚深夜,公安将立案的信息公布比网友的速度慢了半拍,所以舆论才有生存的空间,既然都已进入微博时代了,新闻的传播也进入了秒读、秒传时代,那么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有作为的政府就不应该沦为被舆论秒杀的“受害者”,任由舆论发酵扩散。(二)完善社会预警和预案机制。平时宣传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各种“预警”机制在整个事件蔓延中成为摆设,在“华山事件”开始出现苗头时,政府的相关预警预案机制都在睡大觉,这种机制是假大空的摆设。“华山事件”仅是一个治安事件,假想此次涉及的是国家执法层面的信息,形势将非常严峻。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舆情预警机制。(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巩固政党网络舆论阵地。此次“华山事件”中政府官员首次公开露面的是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微博上对网民的回复,被认为此次事件中政府对“华山事件”的一次表态。这种微博现场办公的方式值得肯定和借鉴,但需要说明的是官员在回复网民的提问时,注意表达方式,切忌官僚作风。(四)景区管理的混乱是华山事件突发的温床。景区的游览环境、超过最佳承载量也不限客、旅游秩序不佳、管理服务差、门票暴涨等方面均是景区管理混乱的表现,治安事件的一再发生是景区管理乱象丛生的缩影。一把捅入游客身体的尖刀,划伤了华山多年积累的口碑,使华山的旅游形象已大打折扣。